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正文

医药商学院学子用镜头记录家乡的故事——“百千万工程”下的顺德“十村示范”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25-07-31

2025年7月30日上午,由顺德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单位指导的赋能“百千万工程” 记录家乡的故事——2025“广东达华建设”在校大学生王冠靖镜头下的顺德“十村示范”业余摄影展在佛山市顺德区容桂文化艺术中心的美术馆开幕。这场由政企校三方联袂指导的视觉盛宴,以125幅影像生动诠释了作为广东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典型区的实践成果,展现“05后”青年对乡土文化的创新表达。

王冠靖是广东药科大学医药商学院2023级公共事业管理班大二学生。为什么她要拍“十村示范”?原来是一年前,当王冠靖第一次听说“百千万工程”与顺德“十村示范”工程时,心里充满好奇。作为“05后”,她从小在顺德长大,但真正走进乡村的机会并不多。直到某个周末,她去了大良苏岗片区,看到那些老房子被修缮一新,河涌变得清澈,村民们在榕树下喝茶聊天……那一刻,她突然意识到,乡村振兴、“百千万工程”不是抽象的政策,而是实实在在的生活变化。于是,王冠靖决定用相机记录下这些瞬间。没有专业设备,就用手机和一台她父亲用了差不多10年的微单;没有技术,就自学构图和后期。历时一年多走遍大良苏岗片区、容桂宏基小区、伦教永丰二安围、勒流西丫片区、陈村仙涌宇宙片区、北滘南塘片区、乐从大墩村、龙江左滩观澜圩、杏坛吉祐村、均安沙头社区等十个示范村居,捕捉乡村振兴中、“百千万工程”建设的细微变迁。每一张照片背后,都是王冠靖与家乡的一次对话。  

王冠靖是怎么拍摄“十村示范”?她说,这次展出的125幅作品是几千张图片选出来的,大致可以分为三类:“旧貌新颜”——比如容桂宏基小区,老旧小区焕发新生;“人与土地”——比如龙江左滩观澜圩的渔民,他们依然坚持传统捕捞方式,但岸上多了光伏板和生态公园;“文化根脉”——比如杏坛吉祐村桥下的龙舟,孩子们在教练指导下练习,传承有了新血液。  

王冠靖说展览的这些照片里,有清晨洒在北滘南塘片区的阳光,有傍晚容桂南区人围坐吃饭的烟火气,也有施工队改造乐从大墩村时的汗水,“我想记录的不仅是‘变’,更是‘不变’——比如乡亲们对土地的眷恋,比如顺德人敢为人先的精神。”

这些作品不仅记录了顺德乡村面貌的蝶变,更折射出新时代顺德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风貌。镜头视角解读乡村振兴,用青春热情服务地方发展,展现了新时代商院学子的社会担当。未来,学院将继续鼓励学生参与此类实践活动,为健康中国建设和乡村振兴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将继续发挥高校智力优势,为广东“百千万工程”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进一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鼓励更多青年学子像王冠靖同学一样,深入基层、扎根沃土,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在服务中实现价值。相信在各方力量的共同努力下,“百千万工程”必将结出更加丰硕的成果。

各界评价:

佛山市非遗传承人、佛山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吴国霖:展览聚焦顺德区“十村示范”工程的蝶变历程,王冠靖同学的125幅摄影作品,生动展现了乡村振兴战略、“百千万工程”下的顺德实践。

顺德区文化艺术发展中心(区文化馆)副总干事、副馆长姚俊:王冠靖同学这些照片不仅是景观记录,更承载着青年一代对家乡发展的思考。展览通过“素人摄影”的质朴视角,让乡村振兴成果可感可触。从大学生镜头到美术馆展厅,再到乡村振兴的宏大叙事,这场展览诠释了“百千万工程”的群众参与性。当青年拿起相机、企业开放资源、政府搭建平台,那些关于土地的故事便有了更动人的表达方式。

广东达华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邱有超:看到在中山读书的顺德籍王冠靖同学镜头下的顺德乡村——那些建筑工人挥洒汗水的工地变成了诗意栖居的画卷,那些建设者精心修复的老建筑重新升腾起烟火气,这种成就感,远比商业回报更令人动容。当主办方首次向我展示王冠靖同学的作品时,最打动我的不是构图技巧,而是那份质朴的真诚。达华建设冠名本次展览,正是希望传递一个理念:企业的价值,不仅在于创造经济效益,更在于搭建平台,让青年的创造力与乡土情怀碰撞出火花。这些照片,是王冠靖同学的“青春答卷”,也是给我们建设者的一面镜子——提醒我们永远以人的感受为尺度,去丈量每一寸土地的温度,让更多“业余的真诚”被看见、被赋能。

佛山广西商会执行会长兼秘书长黄云:本次展览的主题是“赋能‘百千万’·记录家乡的故事”,它不仅仅是一次影像的陈列,更是一封由顺德籍“05后”大学生王冠靖写给顺德的情书,是一曲政企校携手、共绘“百千万工程”、乡村振兴画卷的协奏诗篇,是一场关于土地、时光与青春凝视的对话。